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临渭铁王村节孝牌坊 镌刻台湾游子乡愁

    信息发布者:铁王村电商服务站
    2019-08-17 09:43:20    来源:斯文笑白兰瓜   转载

    张婉婷/节孝牌坊 镌刻乡愁

    每一座古建筑背后,都有一段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故事。距渭南市临渭区不足10公里的三张镇铁王村的村道一侧,默默竖立着一座建国后建造的节孝牌坊,覆盖在薄灰下的碑文依旧字迹清晰,若不走近读它,难以想象原来它背后还承载了一个女人的劳苦功高,一个家族的孝道伦常,一段漂泊在台湾的游子乡愁。

    牌坊建成29年 孝子感恩寡母养育恩

    在绿树掩映的小村庄里,这座节孝牌坊紧邻着通往铁王村村部的路边,远看像是一个“开”字形的大门,牌坊高约1.5米,宽不过1米,不用走近便能清楚看到“门”的正上方写着福星高照,左下边上写着“五世同堂瑞气扬”,右下边写着“德重乡里志品高”,。

    牌坊的正中央青石板上竖排刻着“贤母睢孺人之路”,右侧刻着“贤母睢孺人名拜因,性聪慧素具大家女诫……”这是赞誉词,让我们了解到牌坊的主人是一名叫睢拜的妇人。“年仅二十有四王府君溘逝,生三男分别为王保善、王振兴和王保成”,交代了睢拜丈夫姓王,24岁便不幸守寡,育有三子。“五世同堂恩闾里,其功非虚也”是对王睢氏含辛茹苦养育三子,今得五世同堂成就乡里一段佳话的赞誉。

    牌坊左侧记录了立成时间为1990年4月,依排行次序列出王睢氏三个儿子、儿媳,孙子、孙媳,以及曾孙媳的名字。

    这座节孝牌不同于其他牌坊之处在于,牌坊在古代是朝廷或地方政府对贞洁孝妇的一种嘉奖,而这一座年轻的节孝牌坊是由子女自发为母亲建造,把孝道以牌坊的形式永久地流传给后代,这在农村确实是一件稀罕事情。

    生离过后再重逢 台湾游子寄乡愁

    根据王睢氏的孙子王永瑞说,立碑的发起人是他的三叔王保成。王保成是奶奶(王睢氏)最小的儿子,1925年出生,早年在西安读书,毕业后从军,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,跟随部队辗转到台湾,这一年他也就20岁左右。1949年以后的30多年间,王保成与家人一直处于隔绝状态,家人甚至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。直到两岸实现“三通”后,在1982年左右,王保成才与母亲和哥哥联系上。

    30年前,离家时青春年少,30年后,归来时花甲暮年,但爱和眷恋从未衰减。翻看王保成寄给母亲和两位哥哥的照片,有王保成与妻子的合影,也有王保成与妻子、女儿、儿子的合影。我发现,他为方便母亲认识从未谋面的儿媳、孙子、孙女,细心地根据照片人物站序依次标上名字,写上拍摄时间,有时还甚至写上一句话告知近况,如“志让存念”“小女儿生子将满月,已送红鸡蛋”等。在纸短情长的中,只为一句“一切安好,亲人勿念”。

    1990年4月,王保成见家族五世同堂,亲人和睦,母亲王睢氏晚年幸福,儿孙绕膝,他十分感谢两位哥哥对母亲的照顾,以及母亲多年的含辛茹苦,于是在王睢氏94岁时,他同两个哥哥在自家的地里竖了这一块孝节牌坊,把母爱绵长与孝道美德传承给后代,也把自己名字永永远远地留在家乡,完成了他精神上的落叶归根。

    王睢氏于三年后过世……

    时光流转到20年前,在这座乡村里,年迈的妇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,在海峡对岸,一个写信人的笔尖颤抖了又颤抖,归期未定,归期未定!乡愁就在纸面上一层层一圈圈地弥漫开来,直到把整个人儿淹没……

    图片由作者提供

    作者简介张婉婷,85后,河南洛阳人,现任职临渭区三张镇科员,临渭区作协会员。曾任职洛阳日报社记者、编辑,爱好绘画,摄影,写作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4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